|   虚劳又称虚损,是以脏腑亏损,气血阴阳虚衰,久病不复为主要病机,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。【病因病机】
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,有先天禀赋薄弱,素质不强,烦劳过度,损伤五脏,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大病之后,失于调理,以及误治失治,损耗精气。虚劳虽有因虚致病,因病成劳,或因病致虚,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,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、血、阴、阳的亏虚,病损主要在五脏。病变涉及五脏,尤以脾肾为主。
 【诊断】
 多见形神衰败,身体羸瘦,大肉尽脱,食少厌食,心悸气短,面容憔悴,脉虚无力等。虚劳涉及的病种甚多,有必要做相关检查。一般常选用血常规、血生化、心电图、X线摄片、免疫功能测定等检查以助确诊,对症治疗。
 【辨证】
 1.气虚
 (1)肺气虚
 咳嗽无力,痰液清稀,短气自汗,声音低怯,易感冒,面白。使用砭锥尖部对中府、云门穴点压有压痛,疼痛酸楚难忍。
 (2)心气虚
 心悸气短,劳则尤甚,神疲体倦或自汗。使用砭锥尖部按压心俞穴或左背部心脏反射区有压痛及闷胀感。
 (3)脾气虚
 纳差,食后胃脘不舒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,面色萎黄虚胖。大包穴有压痛。
 (4)肾气虚
 神疲乏力,腰膝痠软,小便频数而清长,白带清稀,舌质淡,尺脉弱。十七椎下及肾俞穴有压痛。
 2.血虚
 (1)心血虚
 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,多梦,面色不华。使用砭锥尖部在神门穴点压有压痛。
 (2)肝血虚
 头晕、目眩、胁痛,肢体麻木,筋脉拘急,或惊惕肉腘,月经不调甚则闭经。期门穴有压痛。
 3.阴虚
 (1)肺阴虚
 干咳,咽燥,甚或失音、咯血,潮热、盗汗,两颧潮红。使用砭板尖尾在列缺穴或鱼际点刺有压痛。
 (2)心阴虚
 心悸、失眠、烦躁,潮热、盗汗,或口舌生疮,面色潮红。
 (3)脾胃阴虚
 口干唇燥,不思饮食,大便燥结,甚则干呕、呃逆,面潮红。中脘穴有压痛。
 (4)肝阴虚
 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目干畏光,视物不明,急躁易怒,或肢体麻木,筋惕肉腘,面潮红。
 (5)肾阴虚
 腰痠,遗精,双足痿弱,眩晕、耳鸣,甚则耳聋,口干咽痛,颧红,少津,脉沉细。涌泉穴或三阴交有压痛。
 4.阳虚
 (1)心阳虚
 心悸自汗,神倦嗜卧,心胸憋闷疼痛,形寒肢冷,面色苍白,心俞有压痛。
 (2)脾阳虚
 面色萎黄,食少形寒,神倦乏力,少气懒言,大便溏薄,肠鸣腹痛,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。脾俞、阴陵泉有压痛。
 (3)肾阳虚
 腰背痠痛、遗精、阳痿,多尿或不禁,面色苍白,畏寒肢冷,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,舌质淡胖。使用砭砧一块加温至40℃左右置于命门,约10分钟,触砭砧冰凉寒冷。
 【治疗】
 1.治则:补虚除劳,通经活络。
 2.基本操作及处方
 (1)肺气虚
 a.使用砭板弓背在手太阴经循经刮法;
 b.百会、风池守法。
 (2)心气虚、心阳虚
 a.神门、内关、曲泽、心俞点压;
 b.大椎与双心俞形成的三角区刮法;
 c.膻中穴守法。
 (3)脾气虚、脾阳虚
 a.大包及脾之大络砭震振法;
 b.膀胱经脾、胃俞段熨法;
 c.下脘、中脘穴部振法;
 d.公孙、三阴交、阴陵泉点压。
 (4)肾气虚、肾阳虚
 a.命门及八髎熨法;
 b.气海穴、关元穴部振法;
 c.三阴交、涌泉点压;
 d.神阙、命门守法。
 (5)心血虚、心阴虚
 a.手厥阴经臂段拍法;
 b.劳宫、神门守法;
 c.任脉胸腹段划法。
 (6)肝血虚、肝阴虚
 a.使用电动砭震在足厥阴经循行沿线施以振法;
 b.使用电动砭震在两胁肋骨下缘施以振法。
 (7)肺阴虚
 a.使用砭石珠串在颈项一周施以守法;
 b.使用电动砭震沿手太阴经循经振法。
 (8)脾胃阴虚
 a.公孙、伏兔、足三里点压;
 b.阴陵泉、阳陵泉刮法;
 c.中脘、脾俞、胃俞守法。
 (9)肾阴虚
 a.使用电动砭震沿足少阴经循行部位施以振法;
 b.关元、八髎部位守法;
 c.三阴交点压。
 3.方义
 基本应用本经腧穴和经脉循行部位;血虚、阴虚取阴经为主;气虚、阳虚取阳经为主。
 【特别说明】
 虚劳多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,本节仅仅对虚劳辨证施治,在进行砭术治疗时应与其他病症配合治疗,请参考有关章节。
 
 |